追尋與探索-土豆鳥
生態與農村共生
緣起於2019年冬天,我們懷著無限的好奇與期待,踏上了探索小辮鴴的旅程。每年秋末至翌年春季,這些飛越千里的小小身影悄然造訪台灣,卻留下了許多未解的謎團。
每年由多樣性生物研究所與雲林縣野鳥學會舉辦的小辮鴴普查(土豆鳥大集合)進行數量的統計,而牠們的冬季行為及源自何方,仍是個神祕的故事。
牠們靜靜棲息在綿延的田間。台灣近九成的小辮鴴聚集在農業重鎮雲林,尤其以「土豆之鄉」元長鄉為最多。這片土地如何吸引遠方而來的牠們,成為我們田野調查的起點。自2019年11月起,我們深入雲林這片糧倉,展開了這場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旅程。
關於小辮鴴在台灣的活動模式,至今有兩種說法:一種認為牠們是日行性鳥類,夜間休息;另一種則認為牠們會在夜間覓食。由於相關研究的缺乏,這一物種在台灣的行為仍有待探索。為了揭開這個謎團,我們的團隊進行了日夜間的連續觀察,涵蓋滿月、無月光等多種環境,並於來年重複驗證觀察結果。
展開充滿未知的田野調查之旅
起初,對於小辮鴴的習性並不熟悉,騎著機車穿梭於農田小徑,四處尋找牠們的蹤跡。發現後,我們躲進車內觀察,若牠們飛離,便繼續追蹤。
烈日的反射與夜幕來臨後的昏暗帶來了不少挑戰,使得觀察和追蹤變得更加困難。
北返前,在田野間細數著這些聚集的小土豆。看到上千隻小辮鴴集結在田野中起飛的壯麗景象,我們的心跳彷彿與牠們的翅膀拍打聲一同律動。
那一刻,心中充滿了無法言喻的激動,這不僅是一場觀察,更多的是與大自然的一場靈魂對話。
堅持、不畏艱難、毅然前行
在寒風刺骨的夜晚,東北季風呼嘯,或寒流來襲的日子裡,經歷了無數次的探尋與觀察,這條從無到有的探索之路歷時三年,終於讓我們對小辮鴴在台灣的度冬習性及棲地有了初步的認識。 過程中,我們發現,一些農民以為小辮鴴會破壞農作物,因此驅趕牠們。
其實,小辮鴴以蚯蚓、昆蟲、蠕蟲及螺貝為食,不會破壞農作物,牠們的存在,宛如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一座橋梁,可能在推動友善農業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,為當地帶來精緻經濟與國際生態發展的契機,也提醒我們珍惜這片土地上的共生關係。
每年冬季總有無數觀鳥者與生態攝影者特地前往雲林尋找牠們,渴望與小辮鴴相遇,感受牠們在自然中自由翱翔的純粹與美麗。
經過三年的堅持,讓我們有了全新的發現,小辮鴴主要在夜間覓食,還會利用人工光源(如:路燈)輔助。
這項研究背後,蘊藏著更深層的期望---讓更多人認識並珍惜這些飛越千里而來的生命。透過牠們的故事,我們希望推動雲林的友善農業、推廣生態教育、並促進鄉村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。創造與實現鳥類、經濟、人類與環境之間和諧共榮的未來。